相信很多讀者對于來自德國的專業監聽設備制造商ADAM AUDIO并不陌生,它的旗艦級S系列監聽產品早已在業內贏得了良好聲譽,不過此前筆者一直沒有機會接觸到ADAM的監聽產品,對其印象還只停留在一些過往的新聞報道中,其中印象最為深刻的還是幾年前曾在unwire.hk讀到過的一篇文章,是該網站記者到本地金牌音樂制作人雷頌德新落成的工作室采訪的一篇手記,文中提到了雷頌德新建的Studio M3Js就選用了ADAM的產品作為他的雙聲道主監聽音箱,作為港樂愛好者及Mark的內地忠實粉絲,筆者自然非常關注他的棚內配置,想必能得到這位香港流行音樂殿堂級制作人的耳朵的認可,ADAM的品牌實力應該不同凡響。
今次有幸收到由長城樂器提供的這款T7V有源近場監聽音箱作為測評對象,筆者自然要好好了解一下ADAM的產品到底有何特別之處。雖然該產品定位入門級別,但T7V的技術裝配并沒有大幅縮水,ADAM在這一系列中大方地亮出了他們壓箱底的招牌技術 --帶狀氣動高頻單元。因此筆者還是充滿期待的。與此同時筆者還了解到,ADAM的 T系列監聽音箱是于2018年5月才上市的,因此目前可能還未被人們所熟知。其實該系列產品到目前為止也還是僅有兩個型號:分別是擁有5寸低音單元的T5V和配備7寸低音單元的T7V,兩款產品所采用的關鍵技術并無二致,因此有對更小的T5V感興趣的讀者也可以稍作停留。閑話說多不免絮叨,還是讓我們馬上開箱吧!
拆開包裝后將音箱置于桌面拍攝時觀感如下:箱體線條簡約利落、頗顯大方,7 寸聚丙烯低音單元金屬感很強,而位列于上方那塊傳說中的金色高音單元仿佛一直在有意示威,在兩側為聲學設計的斜面前面板的襯托下顯得格外英武,一種穩重堅固、威嚴帥杰的感覺頓時撲面而來。
雖然很多專業人士對ADAM的品牌特點早已了然于心,但對于那些正在準備籌建工作室的新人來說還是有必要深入了解一下其技術特點的,這有助于他們為今后儲備更多的硬件知識,在未來的升級采購中能更從容地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我們開篇就提到過T系列的兩個型號T7V和T5V所采用的關鍵技術是一樣的,現在就讓我們去一探究竟吧。
擁有1.9寸(48mm)的U-ART高音單元幾乎可以說是ADAM萬元價位的旗艦級S系列高音單元技術的克隆版。U-ART的全稱是Unique Accelerated Ribbon Tweeter(獨特的帶狀加速高頻單元),它選用了聚酰亞胺薄膜折疊制作而成
與傳統的通過前后活塞運動方式驅動的圓頂狀高音單元不同 - U-ART是通過左右開合交替吸入和擠出空氣來回放輸入信號的。據官方介紹這種設計所驅動空氣的速度是傳統圓頂狀高音揚聲器的4倍,因此能夠實現更高的聲壓級,并且還能降低失真度。
從理論上來說,這是一種很高效的驅動設計,其原理相信很多讀者通過從上面的超微距攝圖上就很容易理解了,因為折疊狀的單元面積一定比圓頂狀的單元面積要大,這有點類似手風琴,因此我們就能明白ADAM是在這樣的底層技術原理上再通過進一步的科學拓展研發,從而使高音單元實現更大的高頻動態范圍和良好的瞬時反應。
HPS (高頻傳播系統) 也是ADAM的特色技術,據說它的形狀構造是在計算機建模技術幫助下設計出來的。材質則是用鋁塊打磨而成,設計目標是幫助U-ART高音單元實現更好的高頻擴散,確保平滑、均勻的頻率響應,這其實一點不難理解,非圓型的高頻單元在擴散設計上一定會有所不同,我們其實從上圖就已經可以非常直觀地看出并理解U-ART+ HPS這樣的設計組合是怎么回事了。它能使高頻擴散面積更寬,這就能使音箱的擺放角度調整起來更加方便。因此我們也就不必總是被拴在那個所謂的“甜點”上工作了。至于實際表現到底如何?筆者在后文會有敘述。
從ADAM將上述兩項核心技術下放到入門級監聽產品中的做法我們可以窺見 - ADAM AUDIO是下了狠心要搶奪入門級監聽這塊市場的,不過筆者在想這種強力擴散基因的舉措是否會對ADAM其他系列的產品造成一定壓力?不過好在我們消費者只需考慮的是什么樣的產品更適合自己。
PWM脈沖寬度調制也被稱為D類功放技術,這是一項已經多年發展、早已十分成熟的功放技術,T系列采用這種主流的功放技術自然是在意料之中,由于開關過程損耗極小,效率通常可以達到90%以上,因此也就不需要使用額外的散熱片,所以在體積和重量方面非常具有優勢。T7V通過這種晶體管功放分配給低音單元50W的功率;輸送給高音單元20W的功率。不過筆者還是非常好奇T7V的內部元器件狀況,但想來想去最終還是沒有下手,補上一張官方示意圖供讀者參考,據說ADAM在功放和供電方面都做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和優化。
T7V箱體的正面與側面沒有任何物件,因此包括低音導向孔、電源、接口與各種調節開關全都被安置在了大后方。
位于背部上方開口的低音倒向孔有助于低頻擴散,與此同時還提供了能夠根據房間特性來調校音箱的選擇開關,筆者考慮到入門級監聽音箱的用戶群中很可能會有很多對音箱配置并不太熟悉的新手,因此,在這里打算詳細介紹一下他們的用法,勞請各位高級看官們直接跳過這一部分。
集中位于后面板的接口及調節開關從上至下很有講究地“1”字排開,這種列位順序筆者認為是經過設計安排的。
位于電源指示燈下方的HF/ LF(高/低通濾波器)提供了 +/2dB的擱架式均衡調節。因為對于一般的小型錄音室來講,空間布局導致房間聲學可能存在一定問題。因此,有必要在音箱上進行手動調教。
1、HF(高頻擱架均衡):- 2 dB、0 dB、 +2 dB(三檔選擇)
適用原則:如果你的房間裝有大量吸音材料且發現對高頻聲音有所衰減從而導致聲音發悶,則可嘗試將HF開關撥到“+2 dB”位置;如果房間聲音總是過于明亮,則可嘗試將HF撥到“-2 dB”。
2、LF(低頻擱架均衡):- 2 dB、0 dB、 +2 dB(三檔選擇)
適用原則:如果你的房間布局導致你的音箱距離后墻墻壁在40厘米以內,則需將LF開關撥到“-2 dB”位置;如果你希望以較大的低頻響應聆聽監聽音箱則可以將LF開關撥到“+2 dB”位 置。
3、LEVEL(音量調節旋鈕):一般情況下應設置在0dB.
4、輸入切換: +4 dBu / -10 dBV
Bal. in 就是平衡輸入,用XLR導線連接時就把開關撥至+4 dBu;Unbal.in 是不平衡輸入,用RCA導線連接時就把開關撥至-10 dBV。
同絕大多數產品一樣,T7V能夠自動接受100到240 V(50/60 Hz)的交流電源電壓,因此使用者不必為選擇安全電壓而感到困擾。
后面板的情況已經介紹的比較詳細了,但我們此刻必須滾動回去再確認一眼音箱的電源指示燈在哪?沒錯,它被直接安置在后面板!筆者一直在想,難道我們平常工作時不都是對著音箱正面嗎?打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這有點像一輛沒有前部示寬燈的汽車,雖然可以照開不誤,但駕駛起來還是有點慣性焦慮,而且在昏暗的工作室中也顯得不夠酷!Why?
為了能在更適合該款監聽音箱的環境下進行試聽,筆者將T7V帶到了朋友的工作室,這是一間經過較好房間聲學處理的Home Studio,同時這里也有幾組不同品牌的音箱可以進行對比。
由于家庭工作室的空間有限,對于沒能好好安置并擺位T7V先說聲抱歉,不過只作聽感對比也算還好。相信一些眼尖的看官已經從圖中看出這次準備一同出境的另外兩款音箱是丹拿BM6和真力8030,雖然T7V與這兩款音箱并不在一個級別之上,但好處是與價格高出好幾倍的其他品牌音箱一起對比的結果可能會更明顯。
我們用不同的音量播放了比較熟悉的各種不同風格的音樂,T7V給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偨Y下來大致為:即使是在另外兩款更高級別的監聽音箱的“陰影”下,T7V的聲場依舊很開闊;高頻非常細膩、聽起來很干凈且有足夠的空氣感;中頻的透明度與準確性也不錯;在播放編曲比較復雜、風格偏硬的歌曲時,層次感和深度也不錯,但還是有點偏軟,與另外兩款音箱的動態表現稍有差距,但差距真的很小,有時甚至聽不太出來。
我的朋友還說T7V存在一種說不出來的音染,不夠直截了當,但聽起來挺舒服,不會讓人覺得累,很適合在家做長時間的編曲工作。我猜想這是因為他習慣了在丹拿和真力的監聽下工作吧,畢竟它們還不是一個價位上的東西,也或許那只是一種心理感覺。而他所說的聽起來有點像8寸音箱的感覺則可能是因為T7V的頻響范圍達到了39Hz-25KHz,它確實比另外兩款音箱的頻響范圍更寬。筆者在這里并不是想說T7V的表現有多優異,而是試圖分析產生這種聽覺感受的一些可能原因??偠灾?,我們一致認為:該款音箱的聲音表現絕屬上乘,這個價位能有這樣的表現確實令人驚訝,在與更高價位的大品牌監聽音箱對比之間并不會遜色多少,另外要提示一下的是,對于那些善于制作低音電子音樂的愛好者來說,7寸音箱的體積就那么大,想得到那種更重、更渾厚的低頻下潛還是需要再配一款低音炮為好。
|